当前位置: 首页 » 直属单位 » 油料研究所 » 科技服务

小关乡:山银花地种出“金豆豆”,亩产收入超千元

发布时间:   字号: [ ]  视力保护色:

金秋时节,硕果累累。近日,小关乡黔豆良种繁育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丰收,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着收割、晾晒,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“秋收画卷”。这片依托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技术培育的良种大豆,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“金色希望”。

小关乡海拔在900-1200米之间,光照充足,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大豆生长。全乡现有山银花种植面积七万余亩,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,推广山银花套种大豆种植。山银花夏收花、秋收叶的生长种植周期,恰好为大豆生长腾出充足的光照空间;而大豆种植形成的根瘤菌,又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提升土壤肥力,进一步提高山银花种植效益,实现“以地养地、双赢共富”。

据介绍,小关乡共有大豆种植户2632户,种植面积17000余亩,全部采用山银花套种大豆种植模式,预计产值1160余元每亩,真正实现了“一块地、双收益”。同时,该套种模式下的大豆发芽率较普通种植模式高出3-5个百分点,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增效注入新动力。

在小关乡黔豆良种繁育种植示范基地大坪示范点,成熟的大豆在秋日阳光下泛起耀眼的金色。豆田里的山银花疏朗地散布着,翠绿的枝叶与金色的豆田相映成趣。十几名村民正弯腰其间,手法娴熟地握紧豆秆,发力拔起,根须带起的泥土在光影中纷飞飘散。豆荚随着动作沙沙作响,应和着人们劳作的节奏。田间不时传来欢声笑语,村民们一边收豆一边交谈,和煦的秋阳将他们的身影与丰收的大豆融为一体,绘出一幅温暖而忙碌的秋收图景。

刘国友是小关村大坪组村民,在了解到黔豆良种繁育种植示范基地建设,并将高于市场价收购大豆后,便把外出务工兄弟的闲置土地也用于种植黔豆良种,提到大豆种植,他笑着说:“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给我们提供种子和肥料,还安排无人机来帮我们打药,一天就可以完成,就不会产生这个害虫的残留了。种植过程中,技术专家们全程跟踪指导,包括行距、窝距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,因此今年的产值比较可观。我们的价格也是高出市场价格的,大家种植这个大豆的积极性都很高。”

为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,小关乡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,与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签订了山银花套种大豆种植模式的合作协议。实现“合同种植、订单收购、保价回收”,保障农户收益。同时,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的山银花套种大豆技术规范,持续巩固“黔豆良种繁育示范基地”建设成果。通过不断强化肥料与农药科学使用、拓展社会化服务、落实物化补助等举措,让农户种得放心、收得安心,真正提升种植户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绥阳县小关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、高级农艺师陈永超介绍说:“下一步,我们将加强与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技术合作,并成立山银花套种大豆技术服务团队,进一步加强用药、用肥和开展机收方面的技术服务,大力将这个种植模式向农户推广。”


    
上一篇:
下一篇:

相关信息